摘要:曾以《没人爱小姐》获法国凯萨奖提名的莉蒂西亚杜希,首度自编自导自演电影《被告汪星人》,以轻快讽刺的喜剧基调描述一场「狗咬人,人告狗」的诉讼案。电影灵感也取材自法国的真实宠物诉讼案,莉蒂西亚认为这类案件很有意义,「因为这代表着这个问题触动了社会中的某些关键议题。
记者萧采薇/综合报导
曾以《没人爱小姐》获法国凯萨奖提名的莉蒂西亚杜希,首度自编自导自演电影《被告汪星人》,以轻快讽刺的喜剧基调描述一场「狗咬人,人告狗」的诉讼案。电影灵感也取材自法国的真实宠物诉讼案,莉蒂西亚认为这类案件很有意义,「因为这代表着这个问题触动了社会中的某些关键议题。」
《被告汪星人》改编真实案件,狗狗官司一路打到人权法院。(图/台北双喜提供)
《被告汪星人》去年于坎城影展「一种注目」单元首映,被外媒《好莱坞报导者》形容是「隐藏佳作」,更形容该片探讨着人与动物间的关系考验,同时抛出关于动物感知与人格权的哲学难题。全因世界各国的司法体系基本上只承认「人」与「物」两种法律主体,动物则毫无意外的归类在后者,就连被称为「人类最忠诚的朋友」的狗狗也不例外。
身兼编导及女主角的莉蒂西亚对此相当有感,她表示:「对我来说,狗是我们最美好的伙伴,我们拥有它们真的很幸运!」她说自己从小生长在一个大家庭中,四周围绕着各种动物,「我们某种程度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它们,经过四万年的驯化,使它们符合我们的需求,充满爱,但这种想法让我有点不安,所以我不能养狗。虽然我爱它们,但这种关系对我来说相当矛盾。」
《被告汪星人》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却被当「物品」触动社会议题。(图/台北双喜提供)
莉蒂西亚表示,电影并非单纯讲述某一只狗的故事,而是汇集多个真实案例来探讨动物人格权的法律与哲学问题:「如果动物拥有特定的权利,将会代表着什么?」她透露其中一些案件甚至一路打到了欧洲人权法院,「对我来说最有趣的是这些案件对当地社区的影响,人们对这些事件非常激动,发起示威、连署请愿,深度参与其中,不仅很有意义,也代表这些问题确实触动了社会议题。」
《被告汪星人》探讨着人与动物间的关系考验,同时抛出关于动物感知与人格权的哲学难题。(图/台北双喜提供)
近年来,关于动物的法律地位的讨论开始有了转变,包括法国、巴西和英国等国家更承认动物具有感知能力,这代表它们能够感受到恐惧、痛苦,甚至兴奋和快乐等正面情绪,但仍有许多国家尚未做出类似承认,莉蒂西亚提到:「法律将动物视为『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吃它们,当它们变得危险时可以杀死它们。我们摧毁它们,而不是从法律的角度来『杀害』它们。」
《被告汪星人》改编真实案件,由莉蒂西亚杜希自编自导自演。(图/台北双喜提供)
因此,莉蒂西亚强调这不只是一部喜剧电影,同时也非常适合所有深爱动物的人们欣赏,更表示:「我问自己,如果狗不再被视为物,而是一个『人』,那么司法系统将如何处理?」她认为这个想法一方面很有趣,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因为它们并不像人类个体那样存在,这里存在一个讨论的空间,会造成争列辩论,这也是我最想探讨的部分。」
《被告汪星人》去年于坎城影展「一种注目」单元首映。(图/台北双喜提供)
《被告汪星人》描述一位满腔热血却屡战屡败的律师艾薇儿(莉蒂西亚杜希 饰),为了挽救她岌岌可危的职业生涯,接下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为一只因咬伤人而面临安乐死危机的狗狗「宇宙」辩护。 这场史无前例的狗狗审判,不仅是对法律的挑战,更是对社会伦理的拷问。《被告汪星人》4月2日正式在台上映。
来源:ETtoday星光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