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急诊室的故事》首次将镜头对准急诊室的群体性忙碌与混乱,展现医护人员的高压日常。
作为医疗剧的鼻祖。
《急诊室的故事》影响了后来很多医疗剧。
23项艾美奖、124项提名,创下医疗剧纪录。
在它之前,医疗剧多聚焦单一病例或医生英雄主义。
而《急诊室的故事》首次将镜头对准急诊室的群体性忙碌与混乱,展现医护人员的高压日常。
奠定了其美剧史上的经典地位。
去年华纳决定开启一个全新的医疗IP。
男主是《急诊室的故事》中的卡特医生,他带着原班编剧R·斯科特·格雷米尔和制片人约翰·威尔斯又重新杀回了急诊室——
《匹兹堡医护前线》
The Pitt
该剧目前IMDb评分8.6,豆瓣评分9.1。
虽然还未完结,但华纳已经续订了第二季。
在医疗剧被浪漫化的肾上腺素与英雄主义充斥的当下,《匹兹堡医护前线》像一剂没有糖衣的苦药。
它采用多线并行,交叉叙事的结构,多维度角色塑造,不仅聚焦医生,也深入护士、社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视角。
01和时间赛跑
匹兹堡,一家公立医院的急诊科。
每一天,医生和护士们都在和时间赛跑,都在试图从死神手里抢人。
但他们面对的不只是病魔,还有医疗资源的匮乏、体制的束缚、甚至是金钱对生命的衡量。
这里充满了血、痛苦、绝望和无能为力。
每一天,他们都在救人。每一天,他们也都在失败。
没有时间悲伤,没有时间喘息...
午夜时分,急诊室爆满,医生们已经连续奋战十几个小时,连站都快站不住了。
这时,一名车祸重伤员被推了进来。
大出血、脏器破裂,死亡倒计时已经开始。
男主冷静指挥,团队配合天衣无缝,终于在最后一秒把病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可就在他们刚刚松口气的时候,另一个病人心脏骤停。
所有人立刻丢下手里的东西,投入下一场抢救战斗。
抢救结束,凌晨三点。医生们累得靠在墙上喘气,手上的血迹都没擦干,结果,新的病人又被推进来。
急诊室的灯光永不熄灭,手术刀从不会停下,医生们只能无休止地往前冲。
但,人不是机器,医生也会崩溃!
他们会犯错,会愤怒,会偷偷对病人撒谎,也会在手术室外悄悄落泪…
《匹兹堡医护前线》真正的杀招,不是那些紧张到让人屏住呼吸的抢救场面,而是它毫不留情地揭开了医疗系统的真相。
医学是什么?是科技,是希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错。
在这部剧里,医学首先是一门生意。
钱,决定了你能不能活下去。
其中一集,一名无家可归的老兵突发重病,被送进急诊室时已经濒死。
医生们拼尽全力抢救,终于稳住了他的生命体征。但几分钟后,医院财务部门介入,发现,他没有医保,没有存款,也无法支付治疗费用。
于是,管理层下令,把他转走。
医生们知道,公立医院早已人满为患,如果现在把他送走,他很可能挺不过去。
护士们偷偷拖延时间,医生试图说服管理层。最终,他还是被推进了救护车,送走了。
没有感人至深的道德审判,没有戏剧化的爆发,只有所有人沉默地低头。
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
02医生成长
从形式上说,它把《24小时》和《急诊室的故事》进行了融合。
这样的方式极具挑战,当叙事时长和情节时间跨度相同时,意味着主创要填进大量情节细节,事件的起承转合、人物的成长与变化,都需要富有层次的塑造。
同时,主创还要兼顾群像塑造,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每个角色的性格刻画,角色之间的互动与冲突。
从国内外的观众反馈来看,《匹兹堡医护前线》显然完成了以上这些严苛的要求。
剧中还原了经典医疗剧的那种紧张刺激感,车祸骨折、药物过量、枪伤、烧伤、溺水,各种医疗案例一应俱全,专业治疗的场景还原也做到极致,有些直接挑战观众的感官。
伴随其中的,便是各路奇奇怪怪的病人,比如故意吃催吐药进医院的妈妈,目的是为了让医生关注一下有杀人倾向的儿子;
比如因为给狂吠的宠物狗买了电击项圈的丈夫,半夜被妻子悄悄套上项圈并涂抹强力胶,不得不来医院痛苦求助,说话都不敢大声;
还有一个身份不明的昏迷乞讨人员,直接给急诊室带来几只“杰瑞”。
男主手下新来的实习医生也不让人省心,有人上班第一个小时,就在目睹骨折病人伤处复位时,当场晕倒不起。
还有一个实习生,在协助搬动病人时手指被夹伤,瞬间成了需要医疗帮助的病人……
具有多年经验的男主,沉着冷静地应对着各种挑战,指导住院医生手术、考察实习医生职业技能、安抚病人家属情绪,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在看似混乱的急救情节中,主创通过各种细节,完成了对群像的刻画,比如自我调侃有多动症的高级住院医师朗登,虽然说话有些油腔滑调,但对待病人及其专业负责。
还有工作经验长达35年的护士长,在得到实习医生的口头敬佩后,冷不丁冒出一句“给我加薪就好了”,表现出她对工作的热爱和无奈。
其中印象令人深刻的,要数实习医生维多利亚,她来急诊室第一个小时,就因为见血晕倒,被同事起了“宕机女孩”的外号。
因为长相像小孩,她不止一次被同事、病人质疑年龄,后来都学会了“抢答”,强调自己是“合规”的医学生。
更让维多利亚困扰的是,她出身医生世家,爸爸和妈妈都是这家医院的住院医生,顶着家族姓氏“沙姆西”这样的光环,她必须加倍努力,才有可能让同行摘掉有色眼镜,脱离父辈的打压和控制。
所以维多利亚这个人物支线,在剧中代表的就是成长。
03社会百态
《匹兹堡医护前线》以匹兹堡一家创伤医院的急诊科为核心舞台。
通过对详实的医疗案例、逼真的手术场景和医护流程的刻画,展现了急诊室日常的紧张氛围和医护人员在高压环境下的职业素养与人性挣扎。
它拒绝传统医疗剧中“圣人医生”的刻板印象,医生会犯错,也会倦怠,真实呈现了医疗行业者的脆弱性。
被叫做“慢动作医生”的莫汉其实一开始并不慢。
她每天尽可能多的接诊,只为让病人尽早摆脱病痛的折磨。
但有一天因为她的一个错误,导致病人死亡。
这让她非常内疚,决心永远不再重蹈覆辙。
她以为只要自己慢下来就不会出错。
但却忽视了自己有时候让病人等得太久,而且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金钱在不必要的检查上。
更重要的是也让她错失了很多次成长的机会……
不同于理想化的医疗剧,该剧还提出了很多现实问题。
比如医疗资源不足,医护过劳等。
医院一边对罗比施压让他提高急诊室病人满意度,但对于他提出的多雇些员工的问题却总是以预算不够驳回。
除此之外还探讨了种族议题,通过患者背景差异映射社会不公。
一黑人女性在公交车上因为疾病痛到抽搐,却被当成一个骚扰乘客的瘾君子,被警察暴力送到医院。
“急诊室即人间”,通过患者故事折射出社会百态。
因为父亲的疏忽,4岁儿子误食了他口袋中的大麻软糖,致使孩子昏睡不醒,夫妻感情面临破裂。
男子给女朋友的宠物狗买了电击项圈,只因狗狗整日狂吠。
但一觉醒来,却发现项圈戴在了自己脖子上,为了牢固还涂抹了强力胶,男子不得不来医院求助。
昏迷不醒且身份不明的流浪汉,在剪开衣服的时候,跑出来三只杰瑞。
《匹兹堡医护前线》不仅是一部行业剧,更是一面折射医疗行业现实困境的镜子。
作为一名观众,除了感受到对生命的敬畏也对医疗从业者有了深刻理解。
在日复一日的辛劳里超负荷运转。
既要怀着崇高的使命感救死扶伤,同时也要面对生命骤然消亡而陷入深深地无力与自责。
来源:天天开心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