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安迪从牢房的地道里爬出,借雷声的掩护,用石块打破下水道,忍住难闻的恶臭,在管道中匍匐着艰难前行。爬过500米后,他终于从下水管道的另一头钻了出来。
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安迪从牢房的地道里爬出,借雷声的掩护,用石块打破下水道,忍住难闻的恶臭,在管道中匍匐着艰难前行。爬过500米后,他终于从下水管道的另一头钻了出来。
越狱成功!
当安迪脱去上衣,仰面朝天,任由大雨肆虐着冲刷自己身体的时候,我的心情也由压抑突然变得明朗起来。
《肖申克的救赎》首映于1994年,距今已是30多年。在豆瓣评分高达9.6,一直是世界影史上经典中的经典。
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重刷这部电影了,尽管情节已经烂熟于心,但丝毫不影响观影体验。这或许就是所有优秀作品的魅力所在。
它为什么如此吸引人?
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都知道,这部电影情节非常简单,就讲了一个人蒙冤入狱,27年后成功越狱的故事。
我想,最关键的因素,除了主人公安迪不屈不挠、渴望自由的精神让人振奋之外,它还深刻阐述了一个人应该如何避免被体制化、如何摆脱人生困境的问题。
影片中的“老布”,就用自己的悲剧命运成为一个反面教材。
他的全名叫布鲁克斯·海特伦。他是肖申克监狱里最年长的囚犯,个子矮小,面容和善,负责监狱里的图书馆。
他与一只小鸟长期作伴,吃饭的时候会将小鸟藏在怀中小心翼翼地喂养。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得知自己要被释放时,这个老好人竟然用刀子劫持狱友,宁愿再次犯罪,留在监狱。
在服刑50年后,老布最终获得假释出狱。可是,在外面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却上吊自杀了。临死前,他用刀在壁柜顶端刻上“BROOKS WAS HERE”——老布到此一游。
怎么会这样呢?
如果我们能站在老布的视角思考,立即就明白了。
老布是在1905年被关进肖申克监狱的,到被假释时已经在监狱待了整整50年,他也由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一个步履蹒跚的80岁的老人。
50年哪,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老布早已经习惯了监狱的生活。尽管这里阴森、恐怖、单调,而且在狱警的残酷管教下,没有丝毫作为人的尊严。
但久而久之,他习惯了一成不变的重复,习惯了做任何事都向狱警请示汇报。日复一日,他就成了一架只知听命的机器,不但思维单一,行动也僵化了。
所以,当他听到自己可以重获自由的消息时,感到的不是兴奋,喜悦,而是不满和恐惧。
已经习惯监狱生活的他,在外面的世界里就如同一个傻子一样,根本无法适应。
50年过去了,外面的世界早已沧海桑田,面目全非。老布站在大街上,恍如隔世,就像一个穿越者。儿时只见过一次的汽车如今已满大街都是,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大多不认识,这种巨大变化给他带来的恐惧是难以想象的。
完全陌生的世界,完全陌生的人,尽管自由了,但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毫无安全感的生活使老布痛不欲生,他常常在梦魇中惊醒。为了摆脱困境,老布甚至想要弄把枪去抢劫杂货店,使自己重新被送进监狱。
本性善良的他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但同时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最终选择在自己的公寓里悬梁自尽,结束了一生。
影片中瑞德的话可以给老布们一个精确的解释:
“我告诉你,这些围墙很有趣的。开始,你恨他们,接着,你适应了他们,你开始离不开它们,那就是被体制化了。”
瑞德之所以没有步老布的后尘,只是因为他践行了对安迪的一个诺言,最终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但从他挣脱“体制化”的艰难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旦被“体制化”了,要想摆脱它是多么的艰难。
其实,这种“体制化”绝不仅仅只在监狱里发生。它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有时候我们可能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闭上眼睛想想,你是不是感觉到自己过的是一种单调重复的日子?
既缺乏激情,又极少创造,说不上很好,也谈不到有多么不好,自己内心里可能不喜欢它,可就是离不开它。
进入社会久了,你是不是也逐渐体会到人生的那种无意义感?
每天做的,似乎是被设定好的。被动的多,主动的少。数不清的材料要写、表格要填、程序要走,不想说的话要说、不想走的路要走、不想做的事要做。忙忙碌碌,到头来手中空空如也,看看脚下,始终在原地踏步。
有时候,你是不是在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感到了陌生?
虽然未必是“屠龙少年终成恶龙”,但多少有点“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却缺乏“被讨厌的勇气”。以前喜欢的东西,现在见到也心如止水了;以前排斥的行为,现在做起来竟也心安理得了。曾经的意气风发,变成了逆来顺受。也许是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却失去了“说不”的能力。
安迪越狱成功,实际是完成了精神上的救赎。他原谅了背叛自己的妻子,承担了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他通过不懈的努力,改善了监狱里犯人的待遇;他步步为营,不但重获自由,得到了该得到的,同时也惩罚了典狱长和看守官。
影片用巧妙的镜头语言告诉世人,“得救之道,不在圣经里,而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
作为现代人,自然要面临人生的各种困境,接受被“体制化”的考验。要想活成自己该有的样子,就要给心里留一块无法锁住的地方,拒绝被定义,避免模式化,遵从内心那个最清晰的声音的指引,一步一个脚步,前进。
来源:湖底浮萍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