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蛟龙行动》里的吹口琴桥段被不少人吐槽一点也不冤枉,虽然这确实是一种塑造人物形象的处理定式,但没用好就是没用好。
《蛟龙行动》里的吹口琴桥段被不少人吐槽一点也不冤枉,虽然这确实是一种塑造人物形象的处理定式,但没用好就是没用好。
其实类似“吹口琴”方式不光是影视作品里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有的。
先举个影视里的例子:
前苏联有一部大型的战争系列电影《解放》。其中就有一个桥段。
随着苏军大踏步的反攻,后勤补给线越来越长,直接影响了进攻的势头,部队的士气也受到了打击,而德军也想趁此机会进行反击。
面对这样的战略困境,朱可夫元帅一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他的目光落在了房间里的手风琴上,于是开始拉手风琴,一边拉一边思考,最终想出了对策。
这一情节不但不会被人吐槽,反而引起拿了观众的共情和思考。
究其原因,各种拍摄手法,表现手段是一方面,还有就是这样的战略决断是有一定的缓冲期的,就算是后勤补给线再困难,也不至于下一顿就挨饿。
因此整个战略形势允许朱可夫元帅有个冷静思考的空间,别说拉手风琴,有条件的话,弹管风琴都行。
另外一个例子是现实中的,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
前线打成了血胡同,指挥官谢安还在冷静地和别人下棋,正下到精彩处,有人来报告我们胜利了,我们八万人打败了苻坚的八十万大军。
谢安听了之后好像满不在乎地说了声“知道了”,还埋怨报信的打扰了他下棋的兴致。
可是和他下棋的那一位再也稳不住了,棋盘一推,跑去庆祝去了。
此时大家的心里既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劫后余生的狂欢。
而谢安呢?一直稳着,直到回到房间一个人的时候才放声狂笑。
那么谢安为什么在两军交战的时候还要镇静自若的下棋呢?因为局面就是那么回事,一切该布置的也都布置好了,剩下的就得交给老天爷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稳住,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才能让前线将士安心,稳定住士气,不然就更没希望了。
上述两个例子的共同点就是都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缓冲,甚至这种缓冲本身就是对策的一部分,所以就能让大家觉得合理和产生共情。
而《蛟龙行动》里的吹口琴的桥段是发生在要立刻做出决断的情形之下的,这个时候指挥官但凡多犹豫几秒钟都可能延误战机,导致失败。
这并不是说国内就没有类似的,处理的比较好的,老剧《凯旋在子夜》中的“啊,我的月亮”和整个剧情配置的就相当好。
来源:十三哥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