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百年历程:从记录现实的杂耍到创造现实的艺术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2-04 18:14 1

摘要:十九世纪初,照相术的发明使人类步入了影像时代,但是人们并没有满足于仅仅记录和保存人物和景观的真实瞬间,而是渴望能走得更远——记录和保存运动,以便使影像中的世界更接近于现实生活的原貌,使其中的人物和景观更具生命的感觉。

十九世纪初,照相术的发明使人类步入了影像时代,但是人们并没有满足于仅仅记录和保存人物和景观的真实瞬间,而是渴望能走得更远——记录和保存运动,以便使影像中的世界更接近于现实生活的原貌,使其中的人物和景观更具生命的感觉。

(1826年拍摄的最早的照片《窗外的风景》)

古代的人们就已经发现挥动的火炬会在人的眼前变成一条火带,而他们一定想不到这一“影像滞留”现象却在十九世纪末为人类打开了通向电影之路的大门。经过实验,人们知道只要以每秒24画格(最初是16画格)的速度转动静止的图画或照片,即可造成似动的幻觉。

在原理上,电影实际上是“连续摄影”。但是如何实现连续的拍摄和放映却让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和能工巧匠们费尽了心机。最先采用的是“逐格拍摄”,类似于传统动画片的制作过程。譬如,要想表现一个人站立起来的动作,就要分别拍摄坐着、逐次稍微站起和最终站立的姿势。如此作法不仅拍摄起来复杂麻烦,而且似动的效果也很差。

1873年到1878年间,英国人慕布里奇用了六年的时间来研究和拍摄马的奔跑。他沿跑道安放了二十四架摄影机,二十四根连接快门的细线绳布满了跑道。然后,让马在跑道上奔跑。当马蹄踢断线绳时,马跑的姿态便被连续拍摄下来了。但期间往往因为绳子太牢,马踢不断而发生摄影机、片盒带人一起被马拉倒的笑话。可这毕竟使人们第一次获得了关于运动的连续影像。

1882年法国生物学家马莱发明了又笨又重的“摄影枪”。八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大发明家爱迪生改进马莱的“摄影枪”,研制成了新型的摄影机。但最终的功成名就者却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他们利用缝纫机的间歇传动原理,成功地解决了摄影机的均匀机械传动问题,最终制造出了既能连续拍摄又能连续放映的“电影机”。这种“电影机”除了手摇把柄被淘汰外,其原理和构造与今天的摄影机无大区别。

1895年他们在巴黎先后试映了自己拍摄的一系列短片,其中包括著名的《工厂大门》和《火车进站》。面对迎面驶来的火车头,观众竟然惊恐万分,躲闪不迭。人们激动不已地惊呼:“过去已经属于我们”。

卢米埃尔兄弟毕竟是科学家,将电影变为一种娱乐活动的是另外一位法国人——梅里爱。魔术师出身的梅里爱在花了一法郎观看过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后,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当即提出用两万法郎购买“电影机”,不料却遭到精明的卢米埃尔兄弟的父亲的拒绝。但最终他还是想方设法地得到了一台“电影机”。而一次偶然的事故又使他意外地发现和掌握了最原始的镜头组接(蒙太奇)手法——“停机再拍”。

那次事故是梅里爱在意大利广场拍片时发生的。摄影机在拍摄到一辆公共马车后,突然发生了故障。于是,他不得不停下来修理机器。等到修好机器接着拍摄时,公共马车早已不知去向了,而恰巧有一辆运灵柩的马车正好经过同一位置。这样,在放映时便出现了奇妙的一幕,公共马车忽然变成了运灵柩的马车。遗憾的是,如获至宝的梅里爱更多地将这种“停机再拍”用在了制造魔幻效果上,却没能使之与电影语言拉近距离。

(梅里爱拍摄的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

时光流逝到二十世纪的头一个十年,大洋彼岸的美国电影业开始崛起,其间最为赫赫有名的当数格里菲斯。这个曾经当过记者、消防员、冶金工人,甚至一度沦为流浪汉的小人物,却让电影最终摆脱了卢米埃尔式的被动记录和梅里爱式的魔术娱乐,独立成为了一门新兴艺术。

他自觉地利用摄影机的运动使电影获取了自由而广阔的影像空间;他自觉地赋予电影镜头以不同景别的变化,使它成为了电影的基本结构单位;他还自觉地探索和使用蒙太奇,使它成为了电影叙事的基本手段。

(格里菲斯导演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

他所首先使用的“平行蒙太奇”手法,既可以有条不紊地完成对多重情节线索并行的故事的叙述,又可在情节高潮处令影片气氛紧张、激烈,引人入胜。他所完成的长达三个小时的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是电影史上的经典杰作,而其中的“最后一分钟救援”更是为众多的电影创作者所争相模仿,直至今日仍不失是电影创作中用来掀起冲突高潮的最有佳手段。

在电影蒙太奇的探索上,可与格里菲斯相提并论的另一位电影大师来自于“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联。他的名字叫作爱森斯坦。这位富于才华的年轻人使电影蒙太奇由单纯的情节叙事走向了更为广阔的领地。

(爱森斯坦导演的影片《罢工》)

1924年爱森斯坦在他导演的第一部长片《罢工》里,大胆地把帝俄统治下屠杀工人的镜头和从屠宰场拍来的屠宰动物的镜头连接在了一起,并使它们交替出现。这些不同时间、空间拍摄下的镜头组合起来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感受,形成了类似文学作品中象征和隐喻的艺术效果,很好地表现了影片的主题。爱森斯坦把这样的镜头组接称作是“杂耍蒙太奇”。

(爱森斯坦导演的影片《战舰波将军号》)

1925年他拍摄完成了那部令世界瞩目的影片《战舰波将军号》。而其中表现帝俄军警射杀集会群众的著名段落“奥德萨阶梯”,镜头剪辑严密、紧张、充满了表现力,集中体现了他的风格,更是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精品段落。那一年爱森斯坦年仅二十六岁。德国法西斯头子戈培尔在观看了这部社会主义影片后,也不得不表示钦佩,并下令他那法西斯化的电影界也给他拍摄一部类似《战舰波将军号》的影片。

(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

经历了长时间的缄默之后,本世纪三十年代人类迎来了有声电影。在此之前,卢米埃尔、梅里爱等人曾经天真地利用在银幕后面说话的办法来使得电影带有声音。但后来最为经常使用的还是在电影放映过程中现场加以音乐伴奏,电影中的人物对白则是通过字幕形式来完成的。

人类告别黑白影像,获得真正彩色影片的时间就更晚一些,大约是在本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虽然对于电影色彩的探索从1900年前夕有人尝试为影片上色(一张画面一张画面地由专门的工人着色)就已经开始了。

电影由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的变化,进一步地实现了人类记录和保存现实生活的原始梦想,使影像中的世界更接近和符合于现实生活的原貌。而最为重要的是,作为艺术表现的方法,声音和色彩大大丰富了电影的叙事手段,提高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声音的出现从根本上确立了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的终极地位,而色彩则因为自身善于调动观众情绪,蕴含多种象征寓意,也为电影创作者们所钟爱,成为了电影空间构成的重要元素。

(电影《阿甘正传》)

与声音和色彩相比,七、八十年代兴起的电影特技技术,尤其是电脑参与下的生成影像技术,更是带给电影以一场革命。它一扫关于电影的传统观念,电影不再必须拍摄出来,不再必须用现实形象物作蓝本。当亿万年前的恐龙重又复活在银幕之上,当弱智的阿甘与已故的肯尼迪从容握手的一瞬间,现代电影已经宣告它不再仅仅是物质现实的复原物,而必将踏上按照现实规律去创造“现实”的新路径。这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偏离了人类记录和保存现实的原始初衷,但却实实在在地令观众的审美享受更上了一层楼。

来源:说似一物即不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