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法国影坛,有一位备受瞩目的美男导演欧容,他凭借《登堂入室》收获无数好评,之后又带来了一部话题之作——《花容月貌》。这部影片题材大胆,一经推出便引发热议,有人说它题材激进,可表达却有些温吞,但不可否认,它依旧是典型的欧容风格。
尺度大到被禁,这部电影凭什么封神?
在法国影坛,有一位备受瞩目的美男导演欧容,他凭借《登堂入室》收获无数好评,之后又带来了一部话题之作——《花容月貌》。这部影片题材大胆,一经推出便引发热议,有人说它题材激进,可表达却有些温吞,但不可否认,它依旧是典型的欧容风格。
电影里,房间和沙滩是常出现的场景,身体与欲望则是核心元素,还深入描绘了中产阶级家庭、人与人的沟通以及死亡等多个层面。这次,欧容将镜头聚焦在一个早熟的青春期少女伊莎贝尔身上,她通过性服务来探索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如此极端的方式,从一开始就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大大的谜团。
青春在电影里,常见的表达无非两种,要么是理想化的浪漫懵懂,要么是残酷青春。而欧容却独辟蹊径,他剥开浪漫的糖衣,抛开情感的细腻发展,直接展现荷尔蒙四溢的一面。伊莎贝尔成长在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虽说父母离异,但童年并未因此悲催,成长看似平稳。可她的青春开篇,竟是一场没有爱情的交欢,17岁的她,早早告别了对浪漫爱情的幻想。
在法国,性道德观念相对宽松,未成年少男少女在派对上轻松勾搭、喝酒、亲热并非罕见之事。伊莎贝尔在海滩结识了德国少年费力斯,她对这个男孩似乎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可弟弟满怀期许,母亲也支持她与男孩交往,还盼着邀请他来家里吃晚饭。但这不是伊莎贝尔想要的,她觉得按部就班的恋爱“太傻了”,身体欲望的觉醒,让她需要一个性交对象来探索自我,所以当男孩提出约会,她爽快答应。初夜时,费力斯表现得像个优秀情人,完成了约会的一系列流程,可伊莎贝尔始终孤独、疏离,她看着自己,也看着享受欢愉的男孩,这就是她的初次性体验。
和伊莎贝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闺蜜,同样正值17岁的妙龄,对爱情充满浪漫幻想。然而闺蜜的初夜并不美好,男友在性行为后不再理会她,她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好,整整3分钟的无感觉让她痛哭,她哭的是浪漫期待的落空,是取悦男友失败的失落。
青春期本就没那么多浪漫,那颗浪漫的心也无比脆弱,你以为深爱的男孩,在亲密时根本不懂如何爱抚你,结束后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也不会在意你独自哭泣。两个少女的初夜都不愉快,但伊莎贝尔的态度截然不同,她觉得“至少,你做了,做一次就是一次。初夜都是这样不爽的”,她的青春姿态是完全本能的,想做就做。
欧容在描绘青春时,引用了法国诗人兰波的诗歌《十七岁的年龄,我们无所顾忌》,还像戈达尔致敬,在电影里采访真实的人,让纪实与虚构巧妙融合。他找来亨利四世高中的学生朗诵这首诗,并在课上讨论,诗歌首尾呼应,就像电影的结构,四季轮回,四首歌相伴,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十七岁的青春充满无限可能,若一味遵循成人世界的规范,又怎能找到真正的自己?不去尝试出格之事,又怎知其中滋味。
在男权社会,美丽的女人似乎天生就被贴上“婊”的标签。继父把伊莎贝尔卖淫归结为“你女儿太漂亮了”,亲弟弟也受影响,说姐姐化妆后“像个出来卖的”。可伊莎贝尔对这些色情凝视毫不在意,她淡定地看待自己的身体,也不害怕暴露在窥淫者面前。导演也坦然地展示身体与欲望,仿佛在告诉大家,欲望没错,不安于色情凝视毫无意义,不如大方展现。很多观众或许会对伊莎贝尔产生幻想,但她可不是能轻易被客体化的欲望对象,即便她从事性工作,你也不能对她肆意妄为。
起初,伊莎贝尔厌恶性交易,却还想继续,后来逐渐能享受其中。没有谁的目光能左右她,不管是男人的占有欲、女人的敌意,还是“一日为鸡,终身为婊”的侮辱,她都冷冷直视。用卖淫满足性欲,这种离经叛道的方式,不过是她拥抱世界的一种选择。当她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欲望、获得满足,卖淫就只是一种体验,外界的指控也就失去了意义。就像海报里的她,迎着男人的目光,站在画面中心,昂头露出笑意。她看的《危险关系》,也揭示了她反抗“正常”规范和道德束缚的意愿。
伊莎贝尔的出格并非单纯为了反叛,她敏锐察觉到周遭生活的虚伪,她讨厌虚伪。母亲看似举止得体,遵循宽松教育策略,可当伊莎贝尔卖淫之事暴露后,母亲找她谈心、原谅她、为打她道歉,这一切不过是在扮演符合社会规范的母亲,并没有真正理解女儿。伊莎贝尔给母亲沟通的机会,说出母亲的私情,可母亲却退缩了。伊莎贝尔构建自我主体的意愿强烈,母亲要把她赚的钱捐给挽救失足妇女的慈善机构,这不仅剥夺了她的劳动成果,更是否定了她的主体行动。
在母亲威胁下,她去做心理治疗,却坚持用自己赚的钱付咨询费,在她看来,性服务和心理咨询没什么不同。医生支持了她,在一次咨询中,她流露出乔治死亡带给她的伤痛。乔治是最尊重她的客人,他们之间的温存源于平等,她对乔治的怀念也因此而来。当她成为自己的主人,金钱交易便夺不走她的尊严和情感,甚至能在性交易中建立起平等关系。
这次谈话后,伊莎贝尔的欲望似乎得到解脱,她在派对上接受男孩索吻,开始一段普通恋爱。但这不是回归所谓正常生活,只是因为自由舞动身体时她感到舒服。小男友做爱遇到障碍,她用职场经验帮助了他。可这段恋爱很短暂,看到小男友与家人相处的场景,她觉得无趣,便果断结束关系,她始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影片最后,伊莎贝尔和乔治的妻子,这两位在男权秩序中本是竞争关系的女性,一起躺在乔治死亡的床上,分享对逝者的怀念。乔治妻子回忆着自己从17岁开始的爱情,目睹爱情的裂痕后选择妥协,她坦言自己也希望勇敢尝试过。伊莎贝尔的性探索终于得到理解,这一幕令人动容。
玛丽恩·瓦科饰演的伊莎贝尔,是近年来最具主体性的女性角色之一。她低调得不愿向世界解释,却又无比昂扬,无视规则束缚。她只想探索欲望,却触犯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道德规范,她的探索是存在主义意义上的探索,他人即地狱,但她的存在能超越他人的定义。就像片尾曲《Je suis moi/我就是我》唱的“首先,我就是我,我会看,会感觉” 。
镜头常推近伊莎贝尔的脸,她神情酷得令人发指,带着洞察的痛楚,却毫不迟疑。她走过地铁通道、电梯出口、酒店走廊,步伐坚定,眼神骄傲又痛苦。她尊重自然欲望,满足自己也满足他人,从容与痛苦相处,只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她的存在凌驾于一切之上,也只有这样,理解才有可能发生。
来源:艾叔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