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被称为 “米老鼠之父”,塑造的无数经典动画角色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至今仍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他是奥斯卡历史上的传奇,一生获得了59次奥斯卡奖提名,斩获22座奥斯卡小金人及4个奥斯卡荣誉奖,辉煌成就至今无人可及;他就是迪士尼公司的创始人——华特·迪士尼。
他被称为 “米老鼠之父”,塑造的无数经典动画角色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至今仍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他是奥斯卡历史上的传奇,一生获得了59次奥斯卡奖提名,斩获22座奥斯卡小金人及4个奥斯卡荣誉奖,辉煌成就至今无人可及;他就是迪士尼公司的创始人——华特·迪士尼。
在43年的好莱坞职业生涯中,华特·迪士尼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为全世界的小孩子们和大孩子们带来了数不清的快乐。从早期的黑白动画短片到首部动画长片,再到迪士尼乐园,他不断打破常规,探索未知,缔造了一个跨越多种媒介、覆盖全球市场、影响数代人的迪士尼王国。
本期“Zero Hour”,我们将与大家分享迪士尼创始人华特·迪士尼的故事,希望这位传奇企业家的经验,能对你有所启发。
1928年的初代米老鼠丨短片Steamboat Willie
赢与输的区别往往在于不放弃
华特·迪士尼有一句名言:“一切都始于一只老鼠。”
米老鼠的出现,是迪士尼“童话王国”的开始,但这一切,并不是突然的灵光乍现,早在米老鼠出现之前,华特便已经有了数次的创业经验。
1919年,18岁的华特在结束短暂的军旅生活后回到美国,在堪萨斯城开始了广告漫画家的职业生涯。他加入了一家艺术工作室担任学徒,为广告、戏剧节目和商业目录绘制插图,并在这里认识了合作伙伴乌布·伊沃克斯。
不久后,因工作室经营状况不佳,华特和乌布·伊沃克斯失业了,华特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他和伊沃克斯成立了伊沃克斯-迪士尼商业美术公司。不幸的是,因为没有客户,公司只存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便不得不先后放弃,加入了堪萨斯市电影广告公司。
但这次失败的尝试并没有扑灭华特的梦想,在堪萨斯市电影广告公司,他学会了拍摄电影和动画的基本技术,很快便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成立了欢笑动画公司。尽管与第一次相比,华特的第二次创业进步很大,但因为资金问题,历时不到一年,公司便宣告破产。
这一切并没有吓倒年轻的华特,他意识到,如果要在娱乐领域取得成功,必须前往好莱坞。
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1923年夏天,华特满怀希望地抵达加利福尼亚,除此之外他一无所有。在叔叔罗伯特·迪士尼的车库里,华特开始了第三次创业。他拿出之前在堪萨斯城制作的动画片《爱丽丝仙境》(Alice’s Wonderland),决定将其作为“试播”电影,向发行商出售一系列《爱丽丝喜剧》。10月15日,华特收到了纽约发行商玛格丽特·温克勒愿意签订合同的电报,他兴高采烈地找到哥哥罗伊·迪士尼,希望他能加入自己。10月16日,华特与温克勒签订了迪士尼公司历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一系列《爱丽丝喜剧》的合同,这一天也成为迪士尼公司的开始。
至此,华特的创业生涯似乎看到了一点“甜头”。他花了四年时间制作《爱丽丝喜剧》,但在1927年,决定转而制作全卡通系列,并为这个系列创造了一个新的卡通人物“幸运兔奥斯华”,这只可爱的兔子看起来像是米老鼠的前身,推出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好景不长,当华特试图从发行商那里获得更多的制作资金时,却收到了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对方不仅不打算提高价格,反而要求降价,甚至买通了团队中的动画师,准备“另起炉灶”。此时华特才悲哀地发现,虽然他一手打造了“幸运兔奥斯华”,却并不拥有版权。
失去了“幸运兔奥斯华”,华特必须想出一个新角色,于是,华特和首席动画师合作,勾勒出了一个新角色:米奇。终于,享誉全球的米老鼠诞生了。关于米奇的原型,或许众说纷纭,但毫无疑问的是,米奇的出现,给华特的人生带来了转机。
回顾华特的几次创业生涯,绝对算不上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荆棘丛生。但即便在最黑暗的岁月中,他也始终拥有一种珍贵的品质:保持乐观、坚定信念。正如他所言:“赢与输的区别往往在于不放弃”,没有人能在不经历挫折的情况下度过一生,不放弃,是华特给出的最好的回答。
做不可能的事情是一种乐趣
我们都知道,米老鼠火了,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IP之一。
但这并不意味着,仅凭借可爱的外表,米老鼠就实现了全球风靡。事实上,在1928年凭借《汽船威利》一炮而红之前,米老鼠最早现身在《飞机迷》和《骑快马的高卓人》这两部动画短片中,但并未找到合适的发行商,最终反响平平。
当时,有声电影刚刚兴起,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华特被这种电影形式深深地震撼了,他意识到,声音不是电影的附属品,而是构成电影的重要内容,跟图像一样重要。既然真人影像可以发出声音,动画为什么不可以呢?华特决定试一试,他专门在公司申请了一笔财务开支,全身心地投入到动画音画同步的研发中。1928年,迪士尼公司制作了米老鼠动画片《威利汽船》,成为第一部而且是当时唯一一部图像声音同步化的喜剧动画片。
正是这一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造就了米老鼠的一炮而红,而音画同步也成了迪士尼公司的“护城河”,塑造了迪士尼在当时的独特性。
米老鼠大火后,华特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成就,依旧不断尝试动画作品的技术创新,他开始研究在动画中加入色彩。1931年,泰尼柯勒公司发明了一种彩色电影拍摄技术。华特也开始考虑拍摄彩色动画,并利用这种技术在1932年7月,推出了第一部全彩动画片《花与树》,并荣获1932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
转眼到了1934年,华特开始不满足于制作程式化的动画短片,一天晚上,他告诉他的动画师,他要制作一部动画长片,并讲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作为迪士尼的第一部长片动画,《白雪公主》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历时三年,花费150万美元,预算是最初的三倍,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耗费的心血,在那个时代都堪称前所未有。
功夫不负有心人,《白雪公主》一经上映就引发轰动,很快就成为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电影,这一记录一直保持着,直到被《乱世佳人》超越。
除了技术方面,在米老鼠的运营过程中,华特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也展露出来。第一部以米老鼠为主题的电影上映后不久,纽约的一名男子便出价300美元,想要获得米老鼠形象在他正在制作的铅笔板上展示的授权,自此,华特开始了迪士尼商标授权和商品营销的生意。
此外,华特还成立了米奇俱乐部。1930年4月15日,米奇俱乐部的第一期时事通讯《米老鼠俱乐部的官方公报》出版。在华特的经营下,1931年,米奇俱乐部已经有100万儿童加入,大大提高了迪士尼公司的影响力。
“做不可能的事情是一种乐趣。”华特·迪士尼的一生,都在努力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尽管他赢得了无数奖项,获得了无数成功,但他却说,十年后再看这些作品时,他无法忍受,因为只能看到其中的缺陷和能够改进的地方。
别人的平庸就是自己的机会
虽然世界上的第一座迪士尼乐园直到1955年才开业,但华特想要建立一座游乐园的想法至少可以追溯到20年前。
这始于华特和女儿在洛杉矶的格里菲斯公园游玩的经历。当女儿玩旋转木马时,他只能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于是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建一座大人和孩子们可以一起玩耍的游乐园。
事实上,早在19世纪末,游乐园就已经出现,但当时的游乐园,主要是为了提高其他景点的客流量。建立迪士尼乐园之前,华特游览了很多游乐园,感到非常失望,他曾和妻子一起去了科尼岛,但行程绝对算不上愉快。
很快,他便意识到,这是一个充斥着二流产品的市场,他认定别人的平庸就是他的机会,他完全可以根据他的经验、他所创造的角色和故事建造一个完全原创的迪士尼乐园,将迪士尼品牌从荧幕扩展到神奇的亲身体验。
为了实现这个想法,华特抵押了自己的养老保险,卖掉了度假别墅,但仍然难以解决资金问题。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那些来邀请迪士尼制作常规节目的电视台给了华特灵感,他觉得可以在签订节目制作合约时,提出由电视台为迪士尼乐园投资的条件。
在1951年刚刚开始洽谈时,对于投资迪士尼乐园一事,电视台纷纷面露难色,尽管华特兴致勃勃地向人们描述着他的“魔法王国”,但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理解他在说什么。直到1953年,迪士尼乐园的组织架构已经成型,经济学家哈里森·普莱斯在做了150多个方案后,也为乐园寻找到了合适的地址,资金问题不得不解决了,华特想再次尝试接触一下电视台。
但怎样说服电视台投资呢?华特亟需一张能让自己的想象力跃然纸上、让人一看便被迪士尼乐园的魅力所征服的设计图。在这个生死有关的时刻,一位插画家的名字——哈勃·莱茵曼出现在了华特的脑海中。
没错,就是他了!1953年9月某个周六的早晨,迪士尼工作室给莱茵曼打了个电话,把他邀请到了工作室。华特迫不及待地将莱茵曼按在桌前坐下,他自己则坐在一个翻过来的垃圾桶上。接下来的两天,华特昼夜不停地向莱茵曼描述着自己心目中迪士尼的样子:种满绿植的围墙、高高耸立的童话城堡、环绕一周的蒸汽机车、繁华的中央大街、蒸汽船、海盗船……在莱茵曼的画笔下,一个梦幻王国跃然纸上。
与当时大多数游乐园希望尽可能地提高街道可见度不同,迪士尼乐园通过景观设计与外界隔绝,无论是游乐设施、展览还是景点,都服务于故事。而且,不同于传统游乐园的四个侧面入口,迪士尼只有一个入口,华特希望将乐园设计成一个自成一体、不受外界生活干扰的童话世界,并运用技术手段帮助游客沉浸在故事中。
终于在星期一的早上,这份颇具说服力的迪士尼乐园的设计图完成了上色。带着这份设计图和企划书,罗伊·迪士尼匆匆赶往纽约,并与ABC电视台达成了合作协议:ABC电视台要求迪士尼制作一档为期7年、时长1个小时的常规节目,作为交换条件,他们愿意为迪士尼乐园的建设出资50万美元现金,以及上限为450万美元的融资担保额度。这档电视节目的名字就定为“迪士尼乐园”。
1955年7月17日,迪士尼乐园开门迎客,ABC电视台对此进行了现场直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尽管开业当天发生了很多小插曲:食物和水都耗尽了、没有足够的卫生间、导致了严重的交通拥堵等等,但迪士尼乐园的成功毋庸置疑,开园仅7周,参观的游客就达到了100万人。
至此,迪士尼乐园的构想,从“华特有些古怪的突发奇想”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在未来响彻世界的文化符号。
1971年,奥兰多华特迪士尼世界度假区开幕;
1983年,东京迪士尼度假区开幕;
1992年,巴黎迪士尼度假区开幕;
2005年,香港迪士尼度假区开幕;
2016年,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开幕……
尽管这些迪士尼乐园在建筑、游乐项目上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每一个迪士尼乐园,都如华特所愿,成为了人们欢乐与灵感的源泉。“迪士尼乐园永远不会完工。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想象力,它就会继续增长。”
来源:红杉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