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可汗》:跨越宗教与种族歧视的爱恋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1-19 05:53 2

摘要:不得不承认,宝莱坞的电影在情感渲染上确实有一手,这部《我的名字叫可汗》(My Name Is Khan)更是把“催泪”二字发挥到了极致。

浅谈“爱”与“恨”

不得不承认,宝莱坞的电影在情感渲染上确实有一手,这部《我的名字叫可汗》(My Name Is Khan)更是把“催泪”二字发挥到了极致。

影片讲述了一个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穆斯林男子里兹瓦·罕在美国911事件后,为了消除人们对穆斯林的偏见和歧视,踏上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旅程的故事。

影片中,沙鲁克·罕饰演的里兹瓦·罕,将一个单纯、执着、善良的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的世界简单而纯粹,对母亲的教诲深信不疑,对妻子的爱更是矢志不渝。然而,这个单纯的世界却被911事件彻底打破,无辜的穆斯林群体成为了众矢之的,里兹瓦·罕也因此失去了他珍视的一切。

卡卓尔饰演的曼迪娅,是一位坚强独立的单身母亲,她与里兹瓦·罕的爱情,跨越了宗教的藩篱,却最终在种族仇恨的冲击下支离破碎。

丧子之痛让她将愤怒发泄在了里兹瓦·罕的穆斯林身份上,也促使里兹瓦·罕踏上了那段艰难的旅程。

荒诞的歧视与荒诞的旅程

导演卡伦·乔哈尔试图通过里兹瓦·罕的视角,展现911事件后美国社会对穆斯林的歧视和排斥,这种将特定群体“妖魔化”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就好像是美国民众对本国政府中东政策的反思,全部加注在一个小小的阿斯伯格症患者身上。

影片中不乏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批判,但更多的是对“爱”与“宽容”的赞颂。然而,这种赞颂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有些理想化和空洞。

里兹瓦·罕的坚持和努力固然令人感动,但现实世界中的偏见和歧视,往往比电影中展现的要复杂和残酷得多。这像极了“美式主旋律”的电影,在最后,总要将主角拔高到一个“伟光正”的地步,利用主角感动民众,从而达成最终和解。这太荒谬了,不是吗?

里兹瓦·罕的美国之旅就像是一场大型行为艺术,在面对种族主义者,他极力展现自己的善良;在面对被飓风摧毁的村庄,他自愿留下来帮忙重建。

这种“以德报怨”的做法,固然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但也不禁让人质疑:现实生活中,真的会有这么多“圣人”吗?这样的剧情设计,究竟是为了升华主题,还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圣母心”?

关于“救赎”

影片的最后,里兹瓦·罕终于见到了美国总统,并告诉他:“我的名字叫罕,我不是恐怖分子。”这句简单的台词,承载了太多的辛酸和无奈。

里兹瓦·罕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穆斯林群体中也有善良和正直的人,他为自己、也为所有遭受歧视的穆斯林赢得了尊严。

然而,这种“救赎”是建立在个人牺牲和苦难之上的,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的“救赎”,应该是消除偏见、平等对待每一个群体,而不是将希望寄托在某个个体的“壮举”上。

《我的名字叫可汗》用一个动人的故事探讨了爱、恨、偏见、救赎等深刻的主题,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虽然影片的某些情节和人物塑造略显理想化,但它仍然不失为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宝莱坞之王

沙鲁克·罕在本片中的表现可谓是登峰造极,完全摆脱了他以往“宝莱坞之王”的光环,将一个自闭症患者的内心世界演绎得淋漓尽致。

而卡卓尔在本片中的表现也很精彩,特别是在儿子山姆被杀害之后的几场戏中,将一个母亲的悲痛、愤怒、绝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不住落泪。

来源:书评影评艺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