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这是一部晚上映了30年的电影。影片故事与主旨,属于1990年代的影坛,那也是一个文艺片大行其道的时代。要论故事的话,这部片又晚上映了70年,因为它讲的是1950年代的故事,涉及到了美国“垮掉的一代”。
随着颁奖季持续推进,重磅文艺片陆续出了资源,这次聊聊由007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的《酷儿》。
很多观众看完《酷儿》之后,表示影片太晦涩了,看不懂。
其实,这是一部晚上映了30年的电影。影片故事与主旨,属于1990年代的影坛,那也是一个文艺片大行其道的时代。要论故事的话,这部片又晚上映了70年,因为它讲的是1950年代的故事,涉及到了美国“垮掉的一代”。
《酷儿》改编自同名小说《酷儿》,作者是威廉·S·巴勒斯。巴勒斯(又译伯罗斯),与艾伦·金斯伯格、杰克·凯鲁亚克同为“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的创始者,并成为“垮掉的一代三杰”。
艾伦·金斯伯格的《嚎叫》,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大家都有所耳闻,或者是看过。威廉·巴勒斯最著名的作品是《裸体午餐》。《酷儿》原本是巴勒斯的第二部作品,在他的处女作《瘾君子》大获赞誉之后迅速就写好了这部半自传的作品,写作时间是写于1951年至1953年。不过,由于书中的内容大幅涉及毒品、性爱等场面的描写,当时的出版社拒绝出版。要知道,美国“垮掉的一代”的高峰是1960年代,距《酷儿》写作完成的时间还有好些年呢。
最终,《酷儿》直至1985年才出版,已经错过了“垮掉的一代”的黄金时期。也因此这部作品没有能够成为一提到威廉·巴勒斯就迅速被提及的作品。但贵为垮掉的一代的宗师,《酷儿》没火,接下来他写的《裸体午餐》还是把他捧上了山巅。
《瘾君子》+《酷儿》+《裸体午餐》,三部曲加起来,正好是一个完整的威廉·巴勒斯自传。单论《酷儿》,只是威廉·巴勒斯的半自传作品,或者是他某一方面的刻画。
反过来说,观看《酷儿》,就是在观看“垮掉的一代”宗师的精神写作,是理解“垮掉的一代”绝佳的机缘。
我们理解的“垮掉的一代”,就是整天吊儿郎当,啥也不干,四处游荡,还整天嗑药,到处乱交,简直是社会的渣滓,怎么就成了社会的精英,成了文化的象征?
其实,这是对于“垮掉的一代”严重的误解。
要彻底理解”垮掉的一代“,离不开对于美国社会现实的理解。”垮掉的一代“盛行于1960-1970年代,那个时期的美国,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恰恰不是垮掉,而是高速发展,高速转化,高速跨越成为世界第一。从发展的角度,那是美国发展最快的时代,本应该是美国最美好的时代。
事实上也是如此。正因为美国经济在高速发展,导致了人人的荷包都鼓鼓的,这就为精神文化领域造就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也因此,它能够允许也能够容纳一部分社会文化精英,从巨大的经济体中游离出来,随便写几首诗,随便拍些照片,随意哼唱些歌谣,都能够找到买单者,能够为他们提供金钱上的支撑。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嬉皮士”们整天无所事事,极尽享乐,却没能看到他们写的诗,拍摄的照片,谱写的音乐,都是能够卖钱的,而且费用一点都不便宜。所以,那是一个诗歌创造的高峰期,是音乐发展的高峰期,是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期。
垮掉的,只是表面。市场,才是真实的。
要是换成当下的欧美,市场都垮了,即便谁想垮,也是垮不起来的。非洲够自由吧,你倒是去那里垮啊。压根就没有人会为你买单,也就想垮而垮不起来了。
正是因为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辽阔的市场,因此“垮掉的一代”可以玩到极致,将糜烂与荒诞玩出了花。
盎然,这也是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分裂。其实,当下的美国,何尝不是如此。
一方面,美国文化呈现出极左化状态,对跨性格文化的极度认可,对“黑命贵”(BLM)的推崇,对性少数群体(lgbt)的歌颂,对MeToo所代表的极致女权的表达,无比展现出了荒诞到了变态化的社会症状。另一方面呢,以特朗普为首的保守主义又纷纷在西方国家上台,打击移民,保护本国贸易,抵制清洁能源,抵制全球化。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呈现出了严重的割裂,俨然不是同一个世界,一如“垮掉的一代”高峰时期的美国。
所以,割裂是常事。需要时间来消化。
现在的社会里,基本上已经看不到“垮掉的一代”了,《酷儿》这种精神代表性的作品,都不能够为现在的一代人理解了,连看都看不懂了。当初的“垮掉的一代”究竟去了哪里了呢?
其实,是他们重新融入了社会。威廉·巴勒斯本人,也早在1966就开始展开自救,积极戒毒,后来在艾伦·金斯伯格的帮助下,在一所三本学校找到了一份教职的工作,过起了安稳的生活。当然,在精神领域,他还在探索,并与金斯伯格一起玩音乐,既玩摇滚,也创作了不少通俗歌曲,甚至被一些年轻人奉为朋克摇滚宗师。
金斯伯格、巴勒斯都是极具才华的人,只要他们想,总能够在社会上讨到一晚饭吃。而我们大多数人,不具有他们的才华,却想过他们那种垮掉的生活,就只能沦为悲剧。这也是对我们的惊醒。
垮掉的生活,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跨的,即便是美国,也只能存在于高速发展的社会期间。然后,又被社会进行教育,对这种歪曲了文化发展方向进行了纠偏。当初,克林顿、小布什年轻的时候,在他们上大学的期间,也留过大波浪,试着过嬉皮士的生活,但是毕业后迅速就走上了生活正规,最终还先后成为了美国总统。如果他们没有进入常规化的生活,没有去谋取一份正当的工作,那么美国社会不过是多了两个流浪人员。要想发展,还是得尊重社会秩序,即便是巴勒斯,在玩够了之后,也得选择回归。
以上,是对理解《酷儿》的社会层面的分析,似乎是赘话,但并不多说,而且揭开这部片的一把钥匙。
巴勒斯写作《酷儿》是对“垮掉的一代”文化的集中刻画,电影《酷儿》完整展现出了巴勒斯的原味来了吗?
没有。
因为导演卢卡·瓜达尼诺更想要的不过是其中的感情部分,尤其是同性恋的部分,对于“垮掉的一代”的文化,反而没那么感兴趣。
巴勒斯写作了一头大象,卢卡·瓜达尼诺只想展现其中最性感的部分,只想展现大象鼻子。
当然,《酷儿》围绕着讲述的也是一个同性恋的故事。“酷儿”(Queer),在美国文化里本来是一个贬义词,是普通人对于同性恋的一个蔑称,语气中带着嘲讽与贬低。但是,巴勒斯以文化精英的姿态,变贬为褒,积极为同性恋进行正名。后来,“酷儿”也真正改变了词义,成为了美国同性恋者之间的正式称呼,贬词褒用。
就像中文语境里的“狗命”,在传统文化里,总是英雄对于屑小的叫法。大侠总是对鹰犬说:“老子就饶你一条狗命,赶紧滚回你的主子那里去复命吧!”革命英雄对于汉奸,也是这样的称呼。但是,到了互联网上,游戏玩家们却改变了这一传统称呼的用法,玩家们总是高喊着“老子又逃回了一条狗命”,“兄弟们,我搭上狗命也要冲一把,加油啊。”如此等等,将“狗命”一词变成通俗化了,通过自嘲变成了互联网流行称呼,贬义大大降低了。
卢卡·瓜达尼诺,自《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一炮而红之后,已经成为了好莱坞lgbt作品的精神旗帜。《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之后,执导的《阴风阵阵》《骨及所有》《挑战者》等全是这类影片。《酷儿》也概莫能外。
卢卡·瓜达尼诺拍摄《酷儿》,一如拍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当然也是为了同性恋在进行张目。当然,如果以想看《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念头来观看《酷儿》,也会失望。因为《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只是同仁爽文,《酷儿》才是本体。要想充分了解《酷儿》,必须要了解更多的知识点。
“垮掉的一代”文化的主要元素包括漫游、毒品、性。巴勒斯的《酷儿》里全都有,而卢卡·瓜达尼诺的《酷儿》里则集中到了同性恋的部分。
电影《酷儿》的故事,是讲一位在美国吸毒而遭到通缉的中年男人威廉·李(丹尼尔·克雷格 饰)逃亡到了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在一个美国人居住区住了下来,不怎么与其他人进行交流,过着离群寡居的生活。但是,威廉并不寂寞,他一直在街上闲逛,毕竟寂寞这个词压根就不属于“垮掉的一代”,威廉日以继夜地徘徊在当地的夜店和酒吧寻找下一个秀色可餐的男子,那里充斥着美国来的大学生、退伍老兵和各种社会边缘人士。
终于有一天,威廉在一次闲逛并目睹了一场斗鸡比赛后,与退役水兵、瘾君子尤金不经意间发生对视并微笑。那一刻,就像一道闪电,威廉被深深吸引住了。以前,他只是在猎艳,只是在寻求片刻的欢愉,只是在寻找炮友。这一刻,尤金的出现,让威廉动了心。就像是爱情,在那一刻开始生根并发芽。
于是,威廉对尤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对他展开了一系列的追求,就像所有的爱情都会发生的那样。
但现实终究是现实,不管威廉是不是垮掉的一代的宗师,爱情对待他的样子都是一样的。年轻的尤金,尽管接受了威廉的追求,来到了他的家中,并发生了关系。爱情,似乎结成了正果。只是,很短暂,尤金很快就对威廉失去了兴趣。
陷入爱情痛苦中的威廉,愈来愈焦急,不知道该如何挽留他的新欢。他自暴自弃吸食海洛因和可卡因,更迷上服用死藤水。经过一番努力,威廉终于说服尤金和他一起去南美旅行,目标厄瓜多尔,去寻找死藤木,寻找死藤水。威廉并向尤金许诺,一路上他可以自由自在,想和谁睡就和谁睡。
出发后,威廉与尤金经历了一段艰苦的旅程,但同时也发现亚马逊河有一种药物,或可以改变他的生活。当他们进入森林后,拜访了一位住在荒野中的女人(莱丝利·曼维尔 饰)。女人为他们举办了一场“疗伤仪式”,威廉和尤金出现令人心碎和极其痛苦的幻觉,两人都陷入痛苦边缘。
论故事,电影版《酷儿》还是很简单的,就是一个爱情从相遇到分手边缘的过程。最终,在第四篇章里,通过片段,可以知道尤金终究还是离开了威廉,另觅新欢。而威廉则只能痛苦地看着过往的一切,曾经的欢愉都不复存在。
《酷儿》里威廉对于死藤水近乎偏执的追求,被刻画为了要追回濒临分手的爱情,最后尤金的离去也让他的行为变得很荒诞。这实际上是往小里拍了。单论爱情,这是一个迷幻的爱情悲剧。
但实际上,《酷儿》里的威廉是拥有多层次的性格,而尤金自始至终都是面面模糊的,只是一个单向度的人物,很有纸片人的质感,让人无法得知尤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在这个故事里,在这段爱情里,更多只是威廉的喃喃自语,是他单方面的自恋,他过于偏重自我的感觉,他想要的爱情,也是一种你要像我爱你那样地爱着我,不能我爱你你却对我爱理不理。表面上他说尤金是自由的,可以想睡谁就睡谁,但实际上他不是。他不是不在乎,而是更在乎,更在意在精神层面的趋同性。
但是,人与人的阅历不同,学识不同,年轻不同,怎么可能会在精神领域也能够趋同呢。威廉的追求必定是失败的,到了偏执的程度。尤金离开他,是必然的。
实际上,小说版里威廉对于死藤水的追求,是在寻求灵感,寻求个体与宇宙之间的联结,是他对于精神层面的极致追求,绝不限于爱情层面。所以,导演卢卡·瓜达尼诺将小说拍小了,片面了。
影片《酷儿》前两章的部分,故事很通俗也很通顺,但是到了第三第四章,突然变得过于迷幻,不太好懂了。原因就在于卢卡·瓜达尼诺前面只讲爱情,到了第三章开始对于死藤水的追求,与前面的爱情故事有些脱节了,而他也没能够做出自圆其说的解释,以至于情节上变得有些莫名其妙。
其实,威廉自始至终都是更关心自己,尤金不过是他精神追求过程中的过客。威廉享受过了来自尤金带来的爱情层面的刺激后,还想要更深一步的精神层面的追求,所以带着尤金去找死藤水。这一环节,压根就不是带着尤金,去挽回濒临分手的爱情那么简单。
总之,《酷儿》就是一个中年男人的自恋作品,他从追求爱情,到追求死藤水,他关注是始终是自己的需求,结果到最终什么都没有得到,反而是爱情从自己身边离开,只剩下空虚。
看完《酷儿》,很多人观众都留意到了尤金的饰演者德鲁·斯塔基,好像看到了一位明星崛起了,甚至为他没有获得表演奖项的提名觉得不平。但实际上片中的德鲁·斯塔基,形象很单一,只要负责年轻阳光帅气就够了,只要做好花瓶就足够了。全片真正的的看点还得是威廉的饰演者007丹尼尔·克雷格。
出生于1968年的丹尼尔·克雷格,到2025年已经57岁了,年老到了必须要从007任上退休的份了。但是在《酷儿》里,他依旧露出了自己的八块腹肌,身材保持得相当完美。
很多人因为007才认识了丹尼尔·克雷格,也因为007的身手将他看作是一名动作演员,并不觉得他有什么演技。实际上,在早期的《慕尼黑》《反抗军》中就已经展现出了不俗的演技状态,后来的《龙纹身的女孩》《神偷联盟》《利刃出鞘》也都表现出了不俗的演技。《利刃出鞘2》还让他获得了当年金球奖最佳喜剧/音乐剧男主角提名,这已经是对他演技上的认可了。
《酷儿》选择由他出演男主角,还真是一个意外的选择。按说,威廉的这样的角色,看似由迈克尔·法斯宾德、艾德里安·布洛迪、卡西·阿弗莱克、伊桑·霍克这种自忧郁气质的文艺小生更适合故事中威廉的精神气质,丹尼尔·克雷格怎么着都不太像。但是,真的演绎起来,克雷格又将那种八块腹肌与忧郁精神的反差演出了味道,让觉得精神力的撕裂感表现的更强,还是非常动人的。
也因此,丹尼尔·克雷格收获了一堆表演奖金的提名,也就成为了题中应有之意,也是他从007退休后最好的转型作品。接下来,希望可以看到他更多文艺作品吧。
来源:邑人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