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前电影看了许多次,总有一个疑问:安迪1948年入肖申克监狱,时年33岁,直到他1975年越狱成功,27年时间,肖申克监狱就一直是同一个典狱长(同一个警卫队长)吗?当时典狱长看上去得有50岁左右,如果是一个典狱长就得理解为他当典狱长当到了快80岁!不考虑年龄问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的经典性不再赘述,光看看它占了多少个经典电影排行榜的第一就够了,尽管它曾经因为《刺激1995》的别名错失了许多观众。
成就一部经典的电影当然会有许多因素和缘由,本人今天只谈谈导演兼编弗兰克.达莱邦特在改编原著小说上的四点神来之笔。
1.典狱长的仼期。
之前电影看了许多次,总有一个疑问:安迪1948年入肖申克监狱,时年33岁,直到他1975年越狱成功,27年时间,肖申克监狱就一直是同一个典狱长(同一个警卫队长)吗?当时典狱长看上去得有50岁左右,如果是一个典狱长就得理解为他当典狱长当到了快80岁!不考虑年龄问题,在这样一个监狱当30年典狱长也是几乎是不可能的的。后来看了原著小说才发现,在安迪入狱的27年里,肖申克监狱共换了四任典狱长(1948,乔治,1953年,史特马,1958未交待人名,1963,山姆.諾頓)。原来,导演为了突出刻画人物形象和保证电影故事的完整性和冲突性,才改编成从安迪入狱到越狱一直面对的是山姆.诺顿这一个老孤狸。这样观众才能更加体会到安迪的心情:在人之上不可为恶,我来了,你坑我,我自由了,你挂了。好爽。
2.汤米提到安迪的冤案真相被典狱长和警卫队长黑枪打死。
第一次看电影,第一反应:毎个人犯都是有档案的,莫名少一个人上面不追查吗?也许还有监控,安静的夜晚,开枪射击一个人,那么大的动静,难道哨位上的其他人看不见吗?所有狱警真能是攻守同盟、铁板一块吗?直到看了小说原著,才发现,小说里汤米并没有被暗算射杀,诺顿为了破灭安迪的希望,通过私人关系只是将汤米调到另一个监狱,并给予汤米利诱,让他封口。如果影片真这么处理,那么观众可能会有更多想象:汤米难道真的会被完全封口吗?他坐的是短期牢,他出狱后不会揭发吗?这诺顿脑子太简单了吧?所以导演才导出了诺顿指使警察卫队长黑枪射杀汤米一幕,这既突显了诺顿和监狱的黑暗,也为诺顿最后罪有应得的自杀添加了一笔罪孽。
3.安迪越狱带走诺顿的37万美元并举报诺顿的各种罪行。
诺顿利用安迪处理私人财务问题,安迪密秘掌握诺顿的犯罪证据,并将诺顿的37万美元转到自己的伪造身份(彼得.斯蒂芬)的账户。越狱后还寄材料将诺顿举报,导致诺顿自杀。但是在原著小说里,安迪的假身份(彼得.斯蒂芬)信息是他入狱后由他的一个战时(二战期间)铁杆朋友吉米为他办理的,而那37万美元,也是吉米帮他十多年理财(安迪入狱前的夫妻财产1.9万美元)所得。至于安迪举报诺顿,诺顿自杀也是没有的。这两个情节,从合理性来看显然第二个更站得脚,但是第一个让观众更解气、更过瘾,又不会有故事的不合理性,何乐而不为呢?
4.诺顿的自杀(包括警卫队长的被捕,可能被指控一级谋杀)。
原著小说中,因为安迪的越狱,诺顿未能完成追捕归案,三个月后,诺顿只是引咎辞职了,甚至未受到其它追究。试想,如果电影按小说情节这么处理,观众能答应吗?小说和电影的受众群体的差异性导致了这个题材的电影必须更强调电影故事性和情节的跌宕起伏性,更何况影片对於他的罪行(尤其是黑杀汤米一案)必须得有个交待。
电影剧本对原著的改编当然不止以上四点,但是个人认为,这四点主要情节的改编对于这部成就这部经典电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说如果仔细推敲,这几点改编似乎有一点点的夸张和不合理性,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神来之笔的改编,这部电影也许只会是万千同类越狱电影中的无名之辈,即使你看了第一次也不会看第二次,而不是像对待这部影片,你会许多年来,一次又一次观看,每次都很过瘾。
来源:元山观影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