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为何再也打不动观众的心?

非凡影视 欧美动漫 2024-12-19 11:16 6

摘要:以波利尼西亚文化为核心,结合壮美的南太平洋风光和灵动的音乐,第一部赢得了6.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和豆瓣7.5的评分,成为了粉丝心目中的经典。时隔八年,续作《海洋奇缘2》终于上线,却遭遇滑铁卢:豆瓣6.9分,烂番茄新鲜度仅65%。

一场视觉盛宴,还是一碗迪士尼牌方便面?

迪士尼动画向来是全球观众心中的“梦工厂”,而《海洋奇缘》(Moana)在2016年横空出世时,无疑证明了这一点。

以波利尼西亚文化为核心,结合壮美的南太平洋风光和灵动的音乐,第一部赢得了6.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和豆瓣7.5的评分,成为了粉丝心目中的经典。时隔八年,续作《海洋奇缘2》终于上线,却遭遇滑铁卢:豆瓣6.9分,烂番茄新鲜度仅65%。

如果说第一部是满载文化与冒险的热带盛宴,那么第二部的观感更像是一碗速食面,熟悉的味道,却乏善可陈。

叙事公式化:迪士尼的“流水线生产”

《海洋奇缘2》延续了主角莫阿娜的成长故事,但这一次,她的冒险更加模式化:年轻领导者面对危机,带领族人寻找传说中的莫图斐度岛以实现部落复兴。乍一看,这似乎是一场宏大的冒险旅程,但深入一看,这场旅程充满了单调和乏味。

首先是危机的空洞性。电影没有明确交代主角的挑战具体是什么,危机被简单地定义为“必须找到其他海洋部落”。这种缺乏细节的叙述导致观众难以理解冒险的重要性,缺乏情感共鸣。整个前半部分主要是主角与族人的离别和部落风俗的展示,虽然文化呈现一向是迪士尼的强项,但这里的处理显得拖沓又冗长,丝毫未能推动主线剧情。

接着是冒险的套路化。迪士尼经典的“英雄旅程”模式在本片中被用得毫无新意:幽默配角、暗黑反派、最终的集体行动,所有这些元素像是被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标准配件。主角的队友们显得毫无存在感,甚至还需要莫阿娜不停地打鸡血以鼓舞士气。最令人失望的是结局,主角仅靠一个“灵机一动”便解决了所有问题,十分钟内迅速达成大团圆,这样的剧情推进显得极为草率。

角色塑造:从真实到平面

第一部中的莫阿娜是一个鲜活的人物,她在冒险中不断成长,从最初的困惑和彷徨中找到自我,承担起拯救家园的责任。然而在《海洋奇缘2》中,她的角色塑造趋于平面化,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英雄。

这样的设定乍看之下能赢得观众好感,但实际上却剥夺了角色发展的空间。一个没有内在矛盾和成长需求的主角,让冒险的过程显得无足轻重。影片试图用外部的挑战来弥补这一缺陷,但这些挑战也同样乏味无趣。

例如,冒险途中遇到的椰子部落和巨型蛤蜊,都是过眼云烟的障碍物。椰子部落的对抗喜剧色彩浓厚,但缺乏真正的冲突深度;巨型蛤蜊看似危险,但转瞬之间便被轻松化解。整个旅程缺乏持续的危机感和情节张力,使得观众很难沉浸其中。

文化表达:浮于表面,缺乏灵魂

迪士尼一向以多样化文化表达而著称,《海洋奇缘》系列的背景设定也是其亮点之一。然而在《海洋奇缘2》中,文化的呈现更像是一个摆设。

片中延续了南太平洋的视觉符号,如传统纹身、图腾装饰和航海主题,但这些符号缺乏深层次的阐释。波利尼西亚航海传统的精神意义,或者族群历史背后的文化深度,都未能被深入挖掘。

影片还试图传递一些现代价值观,例如女性领导力和跨文化合作。但这些主题的处理同样显得流于表面。莫阿娜的领导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考验,她的每一个决定都顺风顺水,甚至反派的威胁也显得轻描淡写。新角色的加入(如莫阿娜的妹妹)更像是为了强化女性主义色彩,却没有为剧情贡献实质内容。

迪士尼魔法的疲软:创作力让位于市场逻辑

《海洋奇缘2》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叙事或角色塑造,而是暴露了迪士尼近年来创作力疲软的症结所在:创意已经不再是驱动内容生产的核心,取而代之的是市场逻辑。

近年来,迪士尼动画电影的主题逐渐趋同,文化多样性、环保、女性主义等议题成为标配。然而,这些元素更多是为了迎合主流市场需求,而非真正深入挖掘其价值。《海洋奇缘2》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表面上充满了文化符号和政治正确的价值观,但实际上却缺乏灵魂。

对于迪士尼来说,推出续作并不是为了讲述更精彩的故事,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延续IP的市场价值。第一部的成功提供了巨大的品牌资产,而续作则是将这笔资产最大化的商业尝试。

结语:迪士尼还能持续魔法吗?

《海洋奇缘2》或许依然能够吸引大量家庭观众和追求视觉效果的观众,但对于更有深度需求的影迷来说,它是一次失望的体验。当观众被一部又一部“流水线产品”喂养之后,“迪士尼出品”这五个字还能代表什么?

未来,迪士尼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延续经典IP,更要重新找回创作的初心。否则,“梦工厂”可能终究会变成一台冷冰冰的生产机器。

来源:卫龙不是辣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