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 20 世纪那瞬息万变的世界局势画卷中,众多物理学家如璀璨星辰般密集涌现,复杂的知识点交织纵横,《奥本海默》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倒叙与顺序交叉讲述方式,以及黑白与彩色画面的区分设置,无疑为观众竖起了一道观影门槛。
在 20 世纪那瞬息万变的世界局势画卷中,众多物理学家如璀璨星辰般密集涌现,复杂的知识点交织纵横,《奥本海默》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倒叙与顺序交叉讲述方式,以及黑白与彩色画面的区分设置,无疑为观众竖起了一道观影门槛。
若想深入理解这部影片,除了掌握一些必备的历史背景知识与人物信息。
罗伯特・奥本海默,这位曼哈顿计划科学家团队的领导者、美国原子弹之父,在诺兰眼中堪称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
奥本海默自幼家境优渥,外表帅气且富有才华,性格虽稍显傲气,但总体情商在线。在政治立场上,他倾向于共产主义,在生活中则广交朋友,还是个撩妹高手,感情经历颇为丰富。作为超级学霸的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哈佛、英国剑桥、德国哥廷根等名校。
在电影开篇的前十分钟里,观众便能看到他在各个大学间穿梭闪现,与海森堡、费米等众多物理学教科书中的大佬亲切交流互动。这一传奇人物由诺兰的御用演员基里安・墨菲精彩演绎。
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罗斯福发表国耻演说并宣布美国加入二战。与此同时,研制核武器的秘密计划 —— 曼哈顿计划也正式被提上日程。
由于该项目的首个组织总部位于曼哈顿,故而得名。电影中超过一半的篇幅围绕曼哈顿计划展开,奥本海默作为承载、设计、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团队领头人,其经历可谓波澜壮阔。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为美国成功研发原子弹的他却被指控叛国,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缘由?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敌人从纳粹转变为苏联,国内外政治工作的重点聚焦于反共产主义。奥本海默身边围绕着众多共产主义者,如凯瑟琳、吉恩,他的弟弟、弟媳等,他本人也有共产主义倾向。电影中提到他曾投身左翼政治运动,还为西班牙内战中的共和事业捐款。
尽管他未曾正式加入共产党,只称自己是同路人,但这已然引起了美国政府的警惕。
1947 年,杜鲁门总统提出遏制共产主义的国家政策,冷战拉开帷幕。对外,美苏军备竞赛;对内,美国对意识形态格外警惕,麦卡锡主义随之兴起。麦卡锡,这位落魄议员声称手握一份共产党间谍名单,并在林肯诞辰纪念日发表 “国务院里的共产党” 演讲,一夜之间成为政治明星。
他主张通过大规模宣传与不加区分的指责,开展一系列调查和听证,以曝光所谓的共产党渗透。
麦卡锡主义的做法虽极端,却在当时的美国极为盛行。
众多无辜之人被指控,因无法自证清白而被列入黑名单或失去工作,奥本海默也深陷其中。
指控者的理由主要有三点:其一,奥本海默与共产党来往密切且自身有共产主义倾向;其二,他身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总顾问委员会主席,负责核研究与核武器管理,却在美苏矛盾尖锐、美国大力推动氢弹研发之际,游说国际社会对军备实施管制并反对氢弹计划,这与美国主流政策背道而驰;其三,曼哈顿计划中的科学家克劳斯・福克斯被证实是苏联派来的间谍,而奥本海默作为拥有最高级别安全许可 Q 许可、能够阅读国家机密资料的计划领头人,难以撇清关系。
因此,电影中对奥本海默审查的安全听证会成为贯穿始终的重要情节线索。
02刘易斯・施特劳斯与奥本海默同在原子能委员会任职,然而两人关系恶劣。
施特劳斯是共和党人,在战后极力主张发展威力更大的氢弹,与奥本海默的理念形成鲜明对立。加之他们之间存在私仇,施特劳斯便一直试图寻找奥本海默的过错,对其进行打压。
电影对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着墨颇多,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格洛夫斯将军由马特・达蒙饰演,他在曼哈顿计划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正是由于他慧眼识珠,邀请奥本海默加入计划领导研发工作,才成就了曼哈顿计划的成功以及奥本海默 “原子弹之父” 的传奇。
伊西多拉比是奥本海默的挚友,虽未正式加入曼哈顿计划,但以顾问身份为奥本海默提供了诸多鼓励与帮助。在曼哈顿计划最激动人心的三位一体核爆实验时,拉比作为顾问受邀出席。
据说当时科学家们在现场制作了预测核爆威力的彩券,涵盖从试爆失败到 45000 吨 TNT 当量不等的各种猜测。拉比迟到后,只剩下一张 18000 吨 TNT 当量的彩券,而实验结果竟然是 18600 吨,拉比因此侥幸 “中奖”。
历史上,拉比还是核磁共振之父,并荣获 194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晚年时,基于他的发现而产生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还曾用于他自身的癌症检查。
爱德华・泰勒,美国氢弹之父,也是曼哈顿计划成员。
在二战期间,当其他科学家专注于原子弹研制时,泰勒却醉心于核聚变武器氢弹的研究,不过他的构想直到二战后才得以实现。泰勒在历史上是个争议性人物,据说他在造出氢弹后,妄图独揽功劳,无视其他科学家的贡献。
他与奥本海默的关系也颇为微妙,尽管制造出了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氢弹,但他所获赞誉并未超越奥本海默,在同僚中也不太受欢迎。
奥本海默的好友拉比甚至直言,这个世界没有泰勒或许会更好。泰勒一角由本・萨弗迪饰演。
爱因斯坦,这位现代物理学之父,其知名度无需赘言。
他创立了相对论,对量子力学亦有重大贡献。1905 年,年仅 26 岁的他发表了关于光电效应、布朗运动、狭义相对论、质量和能量关系的 4 篇论文,在物理学四个不同领域均取得历史性突破,这一年被后人誉为 “爱因斯坦奇迹年”。
十年后的 1915 年,36 岁的他又发表广义相对论,以场的方式阐释引力。
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的犹太裔家庭,因 1933 年希特勒上台推行反犹太主义政策,他无法返回德国,后受邀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并常驻美国。
在美国期间,尽管他试图在理论物理领域更进一步却未获重大突破,但他作为物理学奠基者的地位坚如磐石,依然是当时科学家们的精神领袖以及全世界人民心中科学权威的象征。在电影中,我们也能看到奥本海默等科学家对这一时期爱因斯坦的评价与敬重。
影片中还有两位重要的女性角色。凯瑟琳・奥本海默,作为奥本海默的妻子,在历史上与奥本海默的相识颇具戏剧性。当时奥本海默刚结束一段长期感情,而凯瑟琳已结过三次婚且仍为有夫之妇。
婚后,凯瑟琳随丈夫加入曼哈顿计划,她身为生物学家和植物学家,承担着为科学家们进行血液测试以评估核辐射危险性的工作。这对夫妇相伴直至 1967 年奥本海默去世,之后凯瑟琳将丈夫的骨灰撒在了全家都喜爱的一座度假小岛上。
在历史中,塔特洛克是一位精神科医师兼美国共产党党员,与奥本海默有过感情纠葛。
据说奥本海默曾两次向她求婚,但均遭拒绝,这种复杂别扭的关系在电影中也有生动体现。现实里,塔特洛克因共产党身份被美国政府调查,最终在 30 岁时英年早逝。
总之,《奥本海默》这部电影通过对众多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精彩呈现,以及独特的拍摄手法运用,为观众编织了一幅关于原子弹诞生前后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绚丽画卷。
这段历史通过电影的方式呈现,也让人感受那个特殊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物的悲欢离合。
文本来源@木鱼水心 的视频内容
来源:古书奇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