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甘这个人物的塑造,颠覆了我们对英雄人物的正常思维模式阿甘不聪明,智商只有75,总是被聪明人嘲笑;他没有远大的理想,他很少有朋友,他最爱的母亲和珍妮也先后离开了他……
《阿甘正传》是导演罗伯特.泽米斯1994年的作品,改编自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的畅销同名小说,是当时美国“反智电影”的杰出代表作。
主演汤姆.汉克斯也凭借在该片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励志影片。
它教会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勇敢;做事要踏实认真、坚持不懈,其实成功有时候就在触手可及的不远处。
而其中蕴含的另一个道理许多人至今都不明白:人生其实也如同飘零的如毛,唯有努力,才可改写命运。
这些年来,这部优秀的影片激励着很多人,也吸引我多次反复观看,且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部影片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阿甘这个人物的塑造,颠覆了我们对英雄人物的正常思维模式阿甘不聪明,智商只有75,总是被聪明人嘲笑;他没有远大的理想,他很少有朋友,他最爱的母亲和珍妮也先后离开了他……
但他又有着那个时代很多人不具备的品质美德—诚实守信、勤奋刻苦、执着认真、重情取义、淡薄名利,他永远知道如何让命充满希望。
所以他也获得了荣誉、财富和爱,这些常人可能永远不能雜得的东西,可以说,这个人物的塑造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主流意识,这样的人物塑造在好莱坞电影里也是很鲜见的,它注定会成为经典。
阿甘的经历会让许多聪明人相形见绌,我想,导演也是想借助阿甘形象的塑造,来反讽社会堕落、异化的现象,从而引发人们尤其是那些没有人生追求与目标的人们反思社会、命运与人生。
并告诫我们: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要勇敢面对生命历程中的每一次坎坷,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要勇敢乐观地看待生活,勇于接受人生挑战。
小说《阿甘正传》的结尾是这样的:“不过,我跟你说.朋友,有时候到了晚上,我仰望星星,看到整个天空就那么铺在那儿.可别以为我什么都不记得:我依旧跟大家一样有梦想,偶尔我也会想到换个人生会是什么样-然而,转眼之间我已经四十、五十、六十岁了:你明白吗?”
看到这里,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惶恐都不会减少,时间总是无情地流转,它在催促我们不要因为太多的思考而虚度光阴。
阿甘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并为此而不懈努力,单纯的抉择就没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才会举重若轻,这也许是阿甘成功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块属于你”阿甘妈妈富有哲理的话语,其实向我们诠释了一个道理: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的,并且是独一无二的。
你永远不知道上帝给你安排了一个怎样的明天,阿甘虽然有点笨,但他接受并时刻铭记了妈妈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了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
从智商不到75,到进入特殊学校成为了橄榄明星,到战争英雄,到虾船船长,到百万富翁,到跑遍美国,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躯,达到了很多正常人穷其一生也无法企及的高度。
从阿甘身上,我们看到了忠诚、守信、执着、友善这些人性中最为熠熠生辉、优秀可贵的品质,看到了一个平凡的生命如何获得不平凡的人生。
影片中,阿甘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奔跑,他与很多人相比的“傻”,正是当时美国社会所缺少的东西,或许正是他那种与众不同的执着。
和美国历史的扑朔迷离相结合,才有了这部不平凡的影片和我们心中不一样的阿甘。
相信看过影片的人,一定不会忘记这样的场景:一片洁白的羽毛,从遥远而又未知的天际悠悠晃晃地飘来,它穿过树梢,穿过屋顶,穿过马路,穿过街道人群,最终落在了正在一个长椅上侃侃而谈自己人生经历的男子—福雷斯.阿甘的脚下。
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捡起那个羽毛,仔细端详了一下,随手打开身边的箱子,拿出一个本子,将羽毛夹在里面。
儿子该上学了,阿甘将他送上车之后,坐在一个矮矮的树桩上,面色凝重,低头陷入了深思。
这时,拍摄镜头缓缓定格在了他脚边的那片羽毛,忽然,一阵风将羽吹起,羽毛越飞越高,越飘越远,渐渐消失在了茫茫的天际。
这是罗伯特.泽米基斯在《阿甘正传》中的两个特写镜头,首尾呼应,寓意深刻,堪称经典。
飘飞的羽毛在影片中,不仅仅是作为道具而存在,它更是作为一种象征贯穿于全剧就像片中,从天而降、随风飘浮的羽毛,其实生命就是如此地平淡、纯洁、美丽。
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把它想得太复杂,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一样的场景两次出现,其实是暗示我们:如果有人会把生命看得如羽毛般平淡、纯洁而美丽,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阿甘。
导演在剧中以幽默的格调和夸张的表现方法,跟观众观众讨论着一个严肃而又深邃的话题一一命运。
罗伯特.泽米基斯用极富诗意和美感的艺术手法,将命运这一话题隐喻在一片羽毛之中,随着羽毛的缓缓升起,开始了关于人生和命运的探讨。
尼采说:“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是桥梁,而非目的”这句话在鲁迅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纵观鲁迅一生,行事甚繁,著作颇丰。
这里篇幅有限,我们不可能一一论述,仅选择他的一篇小说《伤逝》进行解读:《伤逝》是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副题为“涓生的手记”。
它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我”与子君从相爱、同居、隔膜至生离、死别的全过程,情调哀伤,笔触细致它似乎有种魔力。
初读时,那仿佛出自地狱的黑色的冰冷的飓风,裹挟矜炙热的痛苦灵魂的哀哭,一同撞击你的视线,单纯爱情的欢声笑语,像透过树叶的阳光,投在地上,已被斑驳的黑影肢离到破碎。
读《伤逝》,感觉不轻松,但是,这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一旦闯入你的视线,便能在你心里扎下根,只要你愿意去回顾它地狱的风,单纯的爱情.痛苦的哀哭……
鲁迅借助这些独特、鲜明的意象,力图唤起人们对于自身生存虚无境遇的关注,进而思考、创造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涓生是鲁迅倾注全部笔墨刻画的人物形象子君的音容笑貌、心理变化等,都经由涓生特定的心理结构、文化背景、审美标准的筛选、过滤,乃至加工、变形而呈现出来,写子君也是为了写涓生。
因此,对《伤逝》的解读,必须从分析涓生的形象入手,在涓生的头上,始终悬着一把物质生活的达摩克勒斯之剑。
为了挣得微薄的薪水,他把自己圈在局里的书桌前,日复一日地抄写公文;被驱逐出这个牢笼后,物质之剑终于落下,肆意刺扎他的文人的骄傲与尊严肚子尚且填不饱,又遑论去顾及脑与心?
险恶的社会环境,鲶鱼须、小东西的明盯暗梢,局长及其子的淫威肆虐,子君叔父的痛斥,涓生故交的冷漠,以及新皮鞋、加厚的雪花脊里包藏的淫秽、污垢等。
这一切就像一张大网,紧紧裹住涓生,无孔不人地刺激、伤害他的自尊与情感,特定的文化裂变时期五四”除旧布新,旧道德、礼教被打倒,却仍盘踞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新道德、观念被引人,但缺乏在现实中生长、壮大的牢同的根基文化上的断层不可避免,涓生就深刻体会到了在这个文化裂变时期个体的尴尬与无所适从感。
他在慌乱中采用单膝跪地的西式求婚样式,内心却很“愧怼”,知道那是浅薄的举动个体文化身份中发生的冲突与碰撞,造成了涓生自我意识的疏离与虚弱感爱情的幻灭:激情不等于爱情。
大多数人是在爱情幻灭后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从人性的角度看,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伴侣,往往需要有一个试错的过程,而在涓生生活的年代,出身微寒的他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权利和机会的。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而长期社会、历史等因素所造成的女性自身的弱点,使子君无力做到这一点。
爱情虽然也曾滋润过涓生的心灵,照亮过他的生活,但也如清晨的露水,转瞬即逝客观因素毕竞只是造成涓生生存渐远的羽毛中,结束对这一话题的探讨,让观众在意犹未尽之感中继续思索。
我想,只有高超的导演才能创造出如此高超的艺术境界。
《阿甘正传》之所以经典,首先在于它以风趣夸张的表现手法讽喻了社会现实中伦理道德的欠缺。
从影片的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对我们来讲会受益终生的优良品质和性格特征,它给我们希望和鼓励,让我们满怀信心地对待生活,乐观而又勇敢地接受牛命中的每一次挑战,并敢于超越自我。
阿甘虽然只是影片中虚构的人物,但是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忠诚、守信、执着的品质,看到了他对生命的执着,对生活的希望,对信念的坚定。
还有那平凡生命中凸显的不平凡的人生这样的故事总是会让我们感动,而导演高超的技术设计以及演员完美的人物塑造,更是赋这部影片无穷的魅力,让我们久久难以忘怀。
我想.我们应该做一个像阿甘一样不断奔跑的人,永远不要停下前进的脚步也希望有着自己理想和梦想的人们,都能像阿甘一样,跑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人生。
来源:瑶湖书卷